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蓝绍敏:挑战极限勇夺双胜利 开放赋能续写新辉煌
作者:蓝绍敏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发布时间:2020-08-11  点击量:3337 小字号

挑战极限勇夺双胜利    开放赋能续写新辉煌

蓝绍敏

 

01  交出厚重提气的半年答卷

2020年是特殊重要的一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苏州作为经济大市、工业大市、开放大市,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以常态化防控为前提抓“六保”、促“六稳”,以开放再出发为纲打基础、利长远,主要发展指标逆势上扬,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重大工作布局全面展开,取得令人振奋的发展成绩,交出厚重提气的半年答卷。

一是以“出准手”实现“防得好”。苏州在全省发现疫情最早、防控难度最大,我们及早研判、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在全国率先推迟复工复学,首创“苏惠十条”并打好复工复产政策“组合拳”,首创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等举措,成为防控措施最严格的城市、防控效果最好的城市、复工复产效率最高的城市。

二是以“逆势进”实现“稳得牢”。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从一季度负增长8.3%到浮出水面的迅猛回拉,同比增长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增量、税比全省第一。国际资本强烈看好、持续加码,实际使用外资78.28亿美元、增长151.6%,总量、增幅均创历史新高。首创开展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完成工业投资735亿元、增长26.3%,增速在东部城市、“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位居前列,其中5000万以上工业项目投资增速达41.1%。全力打响“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新登记市场主体28.8万户,同比增长56.1%。重磅推出“姑苏八点半”文旅夜经济品牌,完成社零总额3486.4亿元,领跑全省。

三是以“谋在先”实现“走得远”。举全市之力打造生物医药“一号产业”,以此支撑苏州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医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44.1%,其中生物药品制造产值同比增长6.03倍。开拓布局多边贸易对冲对美单边依赖,对美贸易占比下降到21.9%,“一带一路”贸易占比上升到23.3%、成为第一大贸易出口市场。全市实现进出口1440亿美元,降幅逐月收窄;6月当月实现进出口增长0.4%、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

02   牢牢扭住GDP破两万亿目标

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根据形势变化对我省下半年任务进行再明确、再部署、再推进,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方向。

我们永远铭记,苏州是用实践印证邓小平同志小康构想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的地方,必须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总体要求,在路径选择上坚持试点、试验、示范毫不动摇,在目标定位上立足率先、排头、先行永不懈怠,在工作重点上牢牢守住生态、开放、创新决不放松,坚持全国全省“一盘棋”,坚决做到主要经济指标位次、份额、质效三个“稳中有进”,为全国全省大局挑重担、作贡献。

我们清醒认识,苏州当前面临的困难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冲在最前面的“困难”,二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好中长期战略准备中的困难,三是眼前冲击巨大、各类矛盾交织、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必须做足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与工作准备,把握战略基点,突出工作重点,攻坚问题难点,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我们更加坚信,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最考验意志的时候,眼下这段时间将决定苏州能否在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中站稳脚跟、把握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下半年、着眼中长期,牢牢扭住GDP破两万亿、进出口3000亿美元左右、高企破万家等主要目标任务不放松,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一是更实举措坚守“三道线”,兜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坚决守牢疫情防线。落实省委“五个不放松”要求,制定并完善应对疫情局部反弹的应急预案,超前应对秋冬季疫情反弹风险,从机制优化、预警监测、救治保障等全链条做足准备,继续用好“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等经验,加快推进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强群众防疫教育引导,用“防得住”保障“放得开”。

坚决兜牢民生底线。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为重点,全面加强就业服务。探索社会救助申请承诺制度,进一步细化落实七大领域28项突出民生问题清单内容及三年工作举措,切实加强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

坚决护牢安全稳定红线。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紧盯“两个不放松”和“务必整出成效”总要求,对国务院督导组反馈的29项、省督导组反馈的70项问题逐一整改到位,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是更快步伐融入“双循环”,助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将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谋划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大坐标,全面融入“双循环”、主动服务“双循环”。

一方面,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为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腾挪更多内部空间。积极顺应国内外资本更加注重产业链经济性、安全性的现实需求,充分发挥苏州营商环境优、疫情防控效果好、实体经济基础雄厚的比较优势,在项目招引上“放大招”,精准“点穴”十亿、百亿级项目。优化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紧盯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工业投资超过1500亿元,确保711个下半年计划竣工工业项目如期完成。抓紧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5G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升级“姑苏八点半”夜经济,以最时尚的夜消费品牌、最完整的夜消费产品、最具吸引力的夜消费政策、最舒心的夜消费环境,为拉动消费回补、促进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打造“标识度”开放平台,争创中国(苏州)新时代对外开放示范区,加快建设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推动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探索更多引领性、首创性的开放创新经验。巩固“重量级”外贸份额,“一企一策”引导外贸企业争取总部订单和产能分配,拓展“一带一路”等非美市场订单,守住外贸基本盘。吸引“最丰沛”国际资本,用活用好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推动营商环境3.0版落细落地,争取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三是更大力度锻造产业链,推动新苏州制造安全稳定可靠。深刻理解总书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要指示要求,全方位发力新苏州制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树立一号产业“新地标”。全市联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争取审评检测、专利申请等政策,全面提升研发、生产、应用基础能力,力争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20%以上。推动各县(市、区)聚焦1个产业重点突破,真正把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做到极致、做出制高点。

锤炼补链强链“真功夫”。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发力“替代链”和“柔性链”,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向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的更迭转换,引导龙头企业以规模采购加强对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导入,力争在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形成上游卡口优势,“一链一策”拓展备份来源,努力为促进省内循环、长三角循环、国内循环、亚洲循环乃至国际循环创造经验。

释放基础研究“动力源”。抓住国家新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机遇,加快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建设,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大院大所攻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独角兽等前后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确保年内高企累计破万家。

四是更优服务践行“最舒心”,全程护航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旗帜鲜明与广大企业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留住青山、赢得未来。

推动纾困政策“可感直达”。发挥“政策计算器”“企业服务总入口”等作用,确保政策措施直接惠及各类市场主体。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帮助解决租金、税费、社保等难题。

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深入开展“百行进万企”等活动,落实好金融服务顾问机制,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满足率,确保全年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0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类贷款增速、贷款综合成本再降低0.5个百分点。

推动政企交往“亲清”与共。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光明磊落同市场主体交往,用好月度沙龙、微信群联系、信息直报“三项机制”,制定涉企政策广泛吸纳企业建议,倾力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扎根苏州、勇创大业。

五是超前谋划推动系列重点工作。抓紧谋划“十四五”发展,研究推进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工作,为苏州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蓄势积能。

下决心开拓发展空间、提升产出效益,开展“双百行动”,划定不低于100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计划用15年时间实现产业用地空间重新布局,头5年实施100平方公里低效产业用地存量更新,确保子孙后代发展有空间、集约高效发展有布局。

下决心突破瓶颈制约、提升城市能级,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用好省委“更大力度支持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引领发展”契机,积极推进全市域、苏锡常、苏通、飞地经济“四个一体化”,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在更广范围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下决心强化高校支撑、增强科创效应,引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一批高质量院校,大力支持苏州大学等高校建设,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弥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先天遗憾”。

03    以更高的标准建设美丽苏州

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美丽江苏建设作出总体部署安排。苏州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总书记要求我们“在率先、排头、先行的内涵中,把生态作为一个标准,为江苏乃至全国发展作出新贡献”。我们正以更高的标准建设美丽苏州,努力展现空间格局之美、苏式人文之美、生态环境之美、现代产业之美、东方水城之美和江南水乡之美。

一是绘就“大蓝图”,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统筹划定落实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保护历史园林、传统街区、空间肌理中,探索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

二是做足“水文章”,展现江南水乡韵味。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倾力打造张家港“江海交汇第一湾”,加快展现万里长江“最靓一段”,高标准建设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以太湖、长江、南部水乡湖荡为主体,构建江河湖联动的网络化生态空间。

三是坚持“一盘棋”,打造城乡融合典范。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美丽镇村建设,探索更多符合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现代化治理新模式,力争年内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高标准展现江南“水乡客厅”,大力发展“生态+”“风景+”产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

四是念好“绿字诀”,革新生产生活方式。更大力度“砸笼引凤”“腾笼换鸟”,支持壮大节能环保、循环低碳产业。引导群众养成拒食野味、绿色出行等健康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源头教育引导,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

(作者蓝绍敏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34837号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苏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