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服务全省大局勇担职责使命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作者:许昆林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发布时间:2021-09-13  点击量:1994 小字号

担负起新的光荣使命  努力走在现代化建设前列

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向全省上下发出担负起新的光荣使命、奋力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前列的号召,描绘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现代化蓝图,作出了“六个走在前列”的系统部署,并要求苏南地区“打造可以代表国家水平、引领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努力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1-8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8.4亿元、增长13%,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66万亿元、增长23%;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440亿美元、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0亿元、增长22%。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目标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系统推进,努力在全省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发挥“苏州作用”、做好“苏州贡献”。

 

紧紧围绕“在率先建设经济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落实好江苏全面建成“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目标要求,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0%以上。

持续强化创新核心地位。积极参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南大苏州校区、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姑苏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建设。建好用好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相城、高新区、太仓3个孵化基地,上半年已启动对接首批339个可转化先进技术成果。推动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把苏州打造成为“产业+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高地。

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现在起到2023年,每年统筹100亿元,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化与中国商飞等合作,壮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央企、头部民企外企的项目引进,以优质增量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去年10月以来累计入库签约洽谈企业80家、已签约实施76家,形成合作子项近300个,预计总投资超万亿元。

持续推动数字化引领产业转型。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力争三年内实现规上企业改造全覆盖并扩大规下企业覆盖面。加快量子科技、生物计算等领域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全方位布局数字货币产业链。目前,全市累计4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全国第一,全国15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已有12家落户。上半年摸排转型项目8160个、涉及企业5847家,年度预计总投资1000亿元。

持续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金融发展能级,推动金融科技、私募基金、企业上市、金融生态环境等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数字金融数据中心和金融科技公司等高端平台作用,增强数字金融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已先后召开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国际股权投资高峰论坛,举办中国REITs论坛年会,分别与国开行、建行、中行签订合作协议,加速聚集优质资源。针对全市重点产业,今年预计新增授信6100亿元。1-8月新增A股上市企业全国第四,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全国第一。

 

紧紧围绕“在率先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更加积极主动落实国家战略,服务我省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

 

进一步落实好省委“以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牵引”要求,充分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切实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促进跨区域合作。

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沪苏同城化方案编制,争取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层面,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目前,已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库,首批65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超4000亿元。

积极融入省域一体化建设。加快苏锡常一体化、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深化南北挂钩合作,助力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今年以来,向苏北对口地区实施挂钩合作援助项目19个、援助资金6017万元。苏宿两市6个共建园区连续六年全部位列前十,其中苏宿工业园区实现省考核 “十一连冠”。

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深化“三农”领域改革,打破市民农民身份界限,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距,推动城乡关系重构。深化市域统筹发展,在推进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上半年启动了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苏嘉甬、沪苏湖、嘉闵太等铁路建设,推动苏州北站建设国家级高铁枢纽,加速沪太同港化,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紧紧围绕“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牢牢把握美丽江苏建设总体要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美丽江苏的标杆城市。

紧盯“双碳目标”发力。立足工业大市、用能大市的实际,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方案,积极对接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参与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2%以上。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等任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修复,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和固危废处置水平。加大生态优先保护力度,《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于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十年内安排30亿元用于太湖生态岛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城市。一体推进美丽苏州建设,提高城乡绿化建设和管养标准,年内完成新增及改造3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00个口袋公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维护好自然山水和江南人居风貌,打造诗意栖居、梦里水乡的美丽城市,更好展现新时代“人间天堂”的独特韵味。

 

紧紧围绕“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更高品质生活

 

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之路。

夯实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最强比较优势、最优营商环境,持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常态化开展企业大走访,支持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蓬勃发展,鼓励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5万元,同比增长12.8%。城镇新增就业14.15万人,全市用工备案实有人数达547.27万人,创历史新高。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动村级集体资产抱团发展、异地发展,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持续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扩大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深入排查养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领域民生问题,积极引入优质资源,加快中小学、幼儿园、三甲医院等建设。加快推进落实上海世外教育、瑞金医院、中山医院等合作项目,做大做强市属康养集团。今年,完成新改扩建学校40所。

兜底基本民生保障。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应保尽保,注重向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实现居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无缝衔接。上半年上线苏州市医保“一卡通”,1000多万参保人员实现零手续、无障碍的医疗保障服务。健全完善先富帮后富帮扶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帮扶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

 

紧紧围绕“在率先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深入挖掘苏州深厚文化底蕴,繁荣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摄地位,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化成果,认真落实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努力营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苏州样本”。

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实施“1+N”方案,三年内落地总投资711亿元的30个重大项目,积极推动央企、国企等市场力量参与古城保护更新,引进国际品牌入驻古建老宅,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以国家5A级景区标准整体推进古城全域旅游建设,超前谋划地下空间、TOD等建设,系统恢复古城河道水网,重现“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城风貌。

充分展示江南文化魅力。坚持传承保护,完成“江南文化”十大工程66个项目建设,高品质打造提升“运河十景”,建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推动“苏作馆”多点布局,持续扩大“江南文化”品牌影响力。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进喜马拉雅、阅文集团、小红书等头部企业,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培养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具有苏州元素的影视听作品创作,传播和讲好“苏州故事”。

 

围绕“在率先建设秩序优良、活力彰显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强化底线思维,推进高效能治理

 

进一步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按照“韧性江苏”“智慧江苏”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各项建设,不断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提升安全韧性。聚焦城乡发展面临的新特征、新情况,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切实提升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形成“组织成体系、发现智能化、管理可闭环”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大力加强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健全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等机制,进一步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等任务。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健全既有建筑安全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注重数字赋能。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好大数据资源,建好“城市大脑”,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推进依法治市。聚焦数字经济、生态保护、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强地方立法,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各项工作。用活用好苏州国际商事法庭、苏州知识产权法庭、苏州劳动法庭、苏州破产法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司法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综合授权或调整法律法规适用,进一步服务和支撑先行示范的各项探索。

(作者为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34837号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苏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