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棠云评
打造更具生命力的组工宣传
作者:张家港市委组织部 杨文杰  来源:交汇点新闻  发布时间:2023-10-26  点击量:5205 小字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组织工作要宣传、宣传工作要组织。新时代组工宣传应聚焦主题主线、突出主责主业、坚持精品供给,让有生命力的组工宣传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发声。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组工宣传之魂。组工宣传首先是党的宣传,是为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服务的,需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作为观点生产的文字载体,组工评论发挥着提升组工宣传引导力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各类党报党刊越来越重视评论作用,每逢重大节点、重要时刻,任仲平、仲音等署名文章往往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凝聚思想共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后,仲祖文连发6篇评论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在广大组工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放大主流声音,在党心民心的共鸣中展现思想引领,组工评论已成为新时代组工宣传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思考的深度决定观点的高度。评论文章难的是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观点,缺的是彰显价值、引人思考的深邃思想。思想深度从哪里来?说到底是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来,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来。组工评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主题内容上,须重点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组织工作的热点焦点,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等等,把评论的落点放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上,谈思路、谈落实、谈感悟,有时还要主动亮剑、敢于发声,有态度、有观点、有“辣味”。组工评论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可以风格多样,但不能剑走偏锋、标新立异。思想性是评论的灵魂,好的评论应该是有一定思想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拼拼凑凑、老调重弹,满篇重复的“老话”。一篇有观点的评论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深度思考。读这样的评论,文字背后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思想的滂湃,让人有所启发、回味无穷,这样评论文章自然更接地气、有生气、扬正气。

心与心的距离最大,也是最小。宣传的温度,有时不在于“高大上”的鸿篇巨制,而是发现更多“小而美”的身边事,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挖掘。做好组工宣传,角度很重要。这方面,“浙江宣传”之所以频出爆款,更多是因为善于从百姓视角、用群众语言、讲身边故事。党员身边的案例,群众身边的典型,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组工宣传应多用好“两优一先”、“最美公务员”、基层党组织书记等组织系统的第一手“鲜活资源”,多挖掘各领域爱国奉献人才的背后故事,让组工宣传可亲可信,让组工干部爱看、想看、追着看。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行业新闻宣传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困境。如何增加用户黏性,如何用有意思的方式讲有意义的事情,寻求“硬新闻”的“软表达”,是摆在包括组工宣传在内的行业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一个“讲故事”胜过一打“讲道理”。提升讲好组工故事的能力,就是要围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深入挖掘党中央关心、组织部门关注、党员干部人才关切的宣传面、新闻点,减少公文化、信息体的通讯报道,真正把组织工作讲得有深度、有借鉴、有启发。

有生命力的组工宣传是“有血有肉有筋骨”的。正如“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好文风,是写出来的,更是走出来的。好信息、好素材往往贴近群众、贴近一线,须畅通宣传信息渠道,深入实际,杜绝“假大空”,用事实说话,以价值含量带动宣传流量。当下组工宣传工作,最紧要的是着力解决宣传“沉下去”的问题。就像预制菜虽然方便,但是往往不如现烧菜来的新鲜。真正鲜活的宣传素材不是等来靠来要来、坐在电脑前“敲出来”的,而是要深入基层一线“现场采摘”,让“脚板底下出新闻”。组织部门应保持与新闻媒体常态化的沟通联系,让更多基层好素材能够“一键直达”媒体;媒体工作者也应经常到基层一线采风调研,不断采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组工宣传作品,更好把散落在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串联起来”、传播推广开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34837号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苏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