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激活人才这一能动主体,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持续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优机制、强引领,激活人才工作“一池春水”。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联性、耦合性强,须着眼新质生产力需求侧和人才自身发展供给侧的全方位融合,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的协同联动功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作用,高位统筹、有序推进各项人才工作稳步开展。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发挥人才发展中心作用,强化对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分析研判。实施“一把手”领办“第一资源”项目,推进各地各部门把人才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中心工作,充分调动基层开展人才工作积极性。优化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工作述职、重点指标分析通报等机制,坚持差异化精准考核,项目化、节点化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强化人才工作区域统筹,在人才公寓、政策兑现、金融支持等方面统一管理,支持人才区域内流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树立市场化人才评价导向,探索企业家举荐人才制度,对获社会资本支持、用人主体给予高薪高职的人才,建立评审绿色通道,提升企业人才获得感。试点乡土人才职称评价,量身定制“不唯论文,唯实绩;不唯资历,唯贡献”的评价标准体系,贯通专业技术与技能等级,打破乡土人才发展“天花板”。
优平台、重引育,抓好人才发展“源头活水”。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大力集聚更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大力实施“113”领军人才引育攻坚行动,坚持招大引强和培优育强,集中资源向主导产业、高精尖缺方向倾斜,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一人一策、上不封顶”支持。坚持以赛引才、活动引才、校园引才、载体引才等多措并举,积极搭建“东吴双创峰会”等引才平台,助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载体提质行动。科学规划“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加速高质量科创载体建设,强化人才落地空间保障。聚焦专业细分领域,做强各类科创载体,支持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具有规模优势、辐射长三角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专业运营队伍,不断提升载体孵化培育效率。强化校地校企合作。建立在吴高校引才联盟,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未来工程师培养基地,赴重点高校举办“校园苏州日”活动,集成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校园招聘等,不断强化人才引育协同。
优生态、提服务,保障各类人才“如鱼得水”。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高品质的服务环境既是城市集聚人才的竞争力,更是人才安心创业的重要保障。做优人才服务生态。发挥“吴中人才日”效应,大力推进“人才服务实事项目”,完善挂钩联系领军人才制度,围绕吴中山水资源、非遗文化、创新产业等打造人才体验线路,持续释放爱才尊才浓厚氛围。推动人才服务数字化转型。优化线上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开设“吴爱人才”线上人才服务专区,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人才申报一站报、人才服务一掌办等数字化集成化服务。开通人才服务“尚贤”热线,为各类人才政策咨询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标准化公共服务、个性化精准服务,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供给。构建“居吴优”人才安居体系。加快优质人才公寓供给,提升人才公寓服务品质,优化青年人才驿站建设布局,保障人才优购房供给,为各阶段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住房支持。深化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内涵,加快产、住、研一体综合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产城人融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