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第十六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拉开帷幕。各地相继端出优惠政策,吸引天下英才。常熟也不遑多让,将在短短的一周内,密集安排十余项活动。仔细研究这些活动内容,不难发现,常熟本着“企业缺什么、产业链少什么,就想方设法补什么”的原则,接连开展人才引育和特色项目对接活动,集中力量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作为县域发展“排头兵”的常熟,眼下正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种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生产力质态,其核心是人才。因此,常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人才的支撑。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常熟将持续完善人才体制机制,重点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和产业链缺失环节,成建制引进产业创新高端人才、顶尖人才团队,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前、做示范。
广聚天下英才
7月11日,2024常熟昆承湖·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活动举行,聚焦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智能汽车等前沿赛道,邀请胡润U30中国创业精英、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投资人,开展专场创业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创新创业及投资环境考察。
所谓U30优质企业资源,是企业创始人年龄在31岁以下,估值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今年初,常熟与胡润百富合作,在常熟高新区成立常熟胡润优叁零俱乐部有限公司,搭建胡润U30榜单发布基地,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业者在常熟集聚,加快引培创业领军企业和创新科技人才。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才是创新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深谙此理的常熟,明确人才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尊重人才的价值和作用,畅通育才引才、留才用才。
苏州·常熟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是常熟连续举办三年的特色引才品牌。今年也不例外,常熟各板块分头出击,奔赴全国各地,寻项目、找人才。
7月6日,虞山高新区赴南京举办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6月19日,苏州·常熟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专场赛举行;6月15日,2024年全国声学创新创业大赛来到厦门,吸引了涵盖声学、海洋、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在内的优质人才项目……以赛聚才、以赛引才,常熟步伐不停迈进,越来越多的优质创新项目、富有活力的创新人才来到这片“江南福地”,施展才干、实现梦想。
人才本身存在“磁场”。来到常熟发展的人才,仿佛火种般引发连锁效应,吸引着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形成拔茅连茹之势,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我的学生、同事、朋友知道我在筹建声谷,都主动向我推荐人才,有些人才甚至自己找上门。”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卢明辉口中慕名而来的技术人才是土生土长的常熟人,原在其他研究院就职,听说家乡要打造声谷,毅然决然辞职回家,全力支持声学产业发展。谈到此处,卢明辉言语中充满感动,“当时打造声谷是声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无数声学人心中的美好愿景。”在卢明辉的带动下,陆续有400余名声学人才来到常熟,投身声谷建设。
从常熟招才引智的“十八般武艺”,便能看到当地对人才的渴求程度。近年来,常熟通过活动引才、飞地引才、机构引才、校园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种形式,调动多方资源,不断拓宽各类引才渠道,全力加速人才集聚。
截至去年末,常熟人才总量已超4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超4万人,引育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62人,其中国家级64人,省“双创”人才(团队、博士)249个,“姑苏计划”人才(团队)319个。连续举办15届的常熟国际精英创业周,吸引了1124个优质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
平台赋能发展
走进苏州市分子工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王辉正穿梭在各个实验室间,忙碌地开展药物合成、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等实验。
“这是我们跟国内一家大型药企合作开发的抗重症感染的原料药,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产品质量达到欧洲和美国市场的要求。”王辉手中的原料药历时三年研发,这期间平台提供的化合物定制合成、配方研制、委托开发、工艺优化等众多科技公共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预计2025年可以实现全面的商业化。
如果把人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起点,毫无疑问需要建设一流创新平台作为基础支撑。常熟在2022年便出台《关于推进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行动计划(2022—2026)》,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打造“十”个产创融合重点领域构筑战略性产业创新基地、“百”个支撑性产业创新平台以及培育“千”个高质量企业研发载体。截至2023年底,常熟已基本实现十大产创融合领域产业创新基地的全覆盖,建成产业创新平台126家、企业研发载体779家。
除了为科研型人才赋能,常熟也没有忽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常熟一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内,新员工和佳琦仅用一个多月便熟练操作检测设备,这得益于他在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接受的“定制化”培训。该中心针对企业需求,提供包括工业视觉、机器人技术等热门产业的技能培训,确保学员技能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和佳琦所在班组成员均是他的“同窗”,共同经历了这一高效培训,迅速成为企业骨干。
22岁的应届生陈国斌也通过该实训中心找到了心仪工作,加入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这是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他曾因技能不足而求职受挫,但在实训中心的专项技能提升项目中,他得以弥补短板,成功入职。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长,但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是制约青年就业的因素之一。2023年,常熟率先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运营模式,成立了省内规模最大的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为苏州乃至长三角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培训并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中心启用以来,已惠及近160批次人员,有效缓解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常熟正加快推进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一体两翼”的人才归谷,包括UWC+创新岛和常春藤国际人才港两大高能级载体。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商住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才社区,将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眼下,常春藤国际人才港即将投入使用;UWC+创新岛完成封顶,目前已累计引进新经济项目84个,总投资106亿元。
营造爱才氛围
苏州聚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罗小帆,刚到常熟时就是一个背包客,手里的荣誉只有“春晖杯”留学人员创业大赛的优胜奖。“仅凭这些,常熟就积极帮助落地项目。”罗小帆对当时初到常熟的场景记忆犹新,政府对于人才的态度就好像是,鼓励一颗种子生根发芽。
企业成立之初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聚复凭借科技“硬实力”,很快得到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综合扶持,在资金、用地等方面得到了地方资源的充分倾斜,帮助企业度过最艰难的初创阶段。“借助各部门搭建的服务平台,我们导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包括支持项目的申报、展会产品宣传、人才猎聘渠道等,为公司源源不断地注入发展动力。”正是政府全方位的服务,让罗小帆能够全身心专注创新。目前,企业已获得和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超过70项,成为挤出式3D打印材料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头羊。
在常熟,人才能享受最大的幸福,就是常熟专门打造的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这一平台聚焦项目签约落户、发展壮大、规模生产等不同阶段,以精准施策、细致服务为“养料”,精准“浇灌”每一颗潜力种子,加速其开花结果,成就项目迅速发展。
对于大多数项目而言,资金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常熟对人才企业最有力的后援,就是“真金白银”的支持。6月28日,常熟印发《促进人才企业加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出台12条具体措施,建立人才企业重点培育库和后备培育库,导入市场资源,配置发展要素,优化服务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持,实现人才企业“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壮大一批”。此外,常熟还打出“人才贷”“高企贷”“创新贷”等产品组合拳,探索实施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企业员工股权融资等新融资方式,全方位解决人才企业融资需求。
选择常熟,是一次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苏州聚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聚酰亚胺,不仅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更将每公斤高达2000元的进口价格“打”了下来。宁波、温州、泰州、无锡甚至上海等地知道聚萃的实力后,敲响了创始人张东的办公室门,开出了丰厚的条件。“不能光看条件,图一时的奖励,常熟的人文环境、亲清的政商关系,让我感觉舒心,也能放心地投入生产研究工作中。”张东不为所动,埋头在科研和公司经营中。
常熟不仅让人才放心创业,更保障他们安心生活。7月10日,常熟昆承英才“虞山会客厅”揭牌,推出“虞见人才”服务品牌,联合专业化服务机构,围绕“食有所味”“住有所宜”“生活有趣”“融资便利”,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常熟还给予人才最高250万元安家补贴、每月8000元租房补贴;建立快捷就医、日常保健等机制,畅通就医绿色通道;为本科、高技能人才及企业引进的各类技术工人随迁子女“百分百”解决义务教育学位,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百分百”优先保障各学段优质学校,让创业人才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