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给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持久且巨大。各级组织部门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着力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人才成为促进发展的“催化剂”。
于思于行引领前进方向。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人才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有坚定的报国理想,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促进发展的更大合力。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通过主题学习、座谈交流等,及时掌握思想动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引导人才爱国奉献、勇攀高峰。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联系群众优势,全链条关心关爱人才成长,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围绕束缚人才发展的痛点堵点,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引用效能,激发干事创业活力,让人才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领导下。
亦广亦精引进天下英才。人才引进需要围绕最近发展趋势,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紧盯紧缺急需领域,打造引才“强磁场”,为发展注入源源动力。在“广度”上,要放眼全域广开渠道聚才引才,实施更加开放多元的人才政策,聚焦产业所需,精准定位、靶向引才,“从外引”各地大学生、技能工匠,“向内挖”家门口就业人才,让更多有识之才奔赴而来。在“精度”上,依托产业结构特色,找准适配地区和院校,通过走访调研、座谈协商等方式,健全定期联络机制,全面谋划合作方式路径,夯实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中坚力量,吸引更多人才在产业发展的“舞台”上“一展所长”。
用心用情涵养留才沃土。产业发展非一日之功,要想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不仅要“用好”人才,更要“留下”人才。为此,应聚焦人才所需,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提升“人才黏性”,需要在人才“乐业”上下功夫,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保障政策,赋予用人主体一定的自主权,让“专业的主体”识别“专业的人”,确定“专业的发展方案”,让资源调配更加精准科学。同时,也要在“安居”上做文章,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坚持落实住房安居、人才奖励、生活补贴等人才政策,完善政策兑现机制,解决工作“后顾之忧”,提升人才生活幸福感,真正推动形成人才和发展互相赋能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