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棠云评
筑稳国企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高新区 周琼芳)
作者:苏高新金控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周琼芳  来源:交汇点新闻  发布时间:2024-12-24  点击量:2176 小字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放眼全党全国,推进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国有企业要持续抓好引才、爱才、育才、用才各环节,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真功、求实效,为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供奋发动力。

聚焦发展之需引才,深挖国企人才“蓄水池”。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1983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了享誉全国的“人才九条”,求贤若渴,广揽人才,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也为40多年后新时代国企引才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有较大需求,但普遍存在人才流动性不强,市场化选聘尚不成熟的问题。要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同频共振”,关键在于按需引才、从严引才。紧扣国企业务发展需要,上下联动科学编制年度人力需求配置计划,做实做细市场化公开招聘,整合网络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力的人才招聘宣传矩阵。严格把关,提升选才质量,把宁缺毋滥的标准贯穿引才全过程,以岗位匹配度为锚点,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既看学历、资历,更看能力、水平,着力集聚一批能领题、破题、解题的优秀人才。

涵养服务生态爱才,打造人才聚集“安心港”。尚贤者,政之本也。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地弯下腰向坐在轮椅上的于敏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人才的尊重,体现在对待人才的每一处细节上。做实人才引进“后半篇文章”至关重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良好的服务生态是源源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保证。要关切痛点,从人才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抓起,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强化权益保障机制,落实民主管理、集体协商决策制度,紧盯安全生产、生活补助等“关键环节”,让人才感受到直接的尊重和关爱,打消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要先行一步,凡事在人才提出需求之前先想先试先干,要在生活上关怀、政治上关心、待遇上关爱,利用中秋、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走访慰问人才及其家属,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提高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人才待得安心。

紧扣链式培养育才,搭建人才成长“练兵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种树郭橐驼传》里的郭橐驼善于种树,其种树经验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树木必须因木而异、因地制宜,树人也需要把握成长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以党管人才为统领,注重顶层设计,把牢人才政治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以国务院国资委建设“四支队伍”要求为导向,用好“推荐发现—培训发掘—跟岗历练”梯次培养链,上下联动培育企业发展所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社科人才。以分类培养、精准滴灌为抓手,对年轻后备人才进行常态化业务能力培训,及时“墩苗壮骨”;对中层管理人才进行“跨条线、跨业务”提拔培养;对全体干部推行“能上能下”的绩效考核制度,畅通全链条人才培养通道。

健全使用机制用才,架好人才流动“青云梯”。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充分考虑人才的个人特长、性格特点和兴趣特征,为人才找准适当的干事坐标,及时给位子、压担子、指路子,做到专业对口、能力匹配、意愿相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持续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统筹“破四唯”与“立新标”,国有企业作为人才发挥作用的第一线,要自觉让人才“轻装上阵”, 解开束缚人才的“帽子”“职称评审”“论资排辈”等枷锁,由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人才评价,将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充分体现在收益分配机制中,充分激发人才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新时代呼唤人才,新征程渴求人才。国有企业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大兴引才爱才育才用才之风,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加速集结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让更多“千里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百舸争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34837号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苏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