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诉求更加多样。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党员干部唯有坚守为民初心,将“常换位”内化为工作习惯,才能在纷繁复杂中找准方向、精准发力,真正把服务“做到位”。
常换位,本质是视角的转换与升华。实践中,一些政策初衷良好却效果不佳,根源往往在于工作设计与群众感受之间存在“温差”。如何消除“温差”,将工作做到位,需要党员干部积极换位思考、全面审视问题。要沉到一线“接地气”,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小巷,多坐坐群众的板凳,常听听百姓的心里话,从民生关切中感知群众冷暖、把准真实需求,使决策更贴合实际、契合群众心声。要善于站位全局“提境界”,主动跳出职务角色局限,从更高层次、更大视野看问题、谋工作,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
让换位思考赋能工作,需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机制。党员干部应主动创设“换位”场景,通过蹲点调研、角色模拟、跨岗交流等方式,切身感受不同群体的处境,在真实场景中检验政策的可行性与适应性。例如,制定民生政策时,模拟群众办事流程,发现梗阻点;推动改革时,站在群众角度评估制度成本,以此来不断修正完善,确保工作始终符合群众所需。面对多种多样的意见建议,党员干部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辩证分析。要坚持科学精神、法治思维,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积极回应合理诉求,也耐心引导暂时难以满足的期望,既解决当下急难愁盼,也谋划长远发展,确保各项工作接地气、有温度。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常换位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实质性“做到位”。党员干部需将换位所得转化为行动指南,从群众最不满意的环节改起,从发展最急需的领域抓起。无论是优化办事流程、精准开展服务,还是防范潜在风险,每一项改进都应源于对群众需求的深刻洞察,每一次创新都应力求解决实际痛点。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群众在每一项政策落实、每一次服务体验中感受到切实的获得感,真正将工作做到位、做到群众心坎上。
常换位,既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既是能力考验,也是作风锤炼。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永葆“赶考”的清醒和自觉,常怀换位之心、勤修换位之功,在换位中深化认识、在实干中体现担当,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