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棠云评
组织部长言论:全方位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昆山 孙勇)
作者: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孙勇  来源:群众  发布时间:2025-11-11  点击量:916 小字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近年来,昆山市拉高发展标杆,跳出县域思维,围绕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率先在省内发布县域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全市人才资源总量56.5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5.82万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21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探索体制机制新路径,以“政策友好”让人才更倾心。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是营造拴心留才环境的必要条件。昆山市持续完善精准有效供给、便捷知悉兑现的政策,用实际行动给出一座城市对人才最大的尊重和礼遇。政策出台“多而实”。优化升级“1+N+X”人才政策体系,推出“青年人才9条”、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等专项政策,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流动、激励等制度,修订“头雁人才”“双创人才”政策实施细则,出台支持企业高端引才、市场化引才、人才房票等一揽子政策。政策推送“便而准”。升级打造“昆如意”企业服务总入口,开发企业、人才两个政策计算器,系统集成17个部门超500项惠企惠才政策,拓展“昆小科”AI助手功能,打造“企策通”政策宣讲品牌,上线“人才政策明白卡”,有效构建政策精准化查询、个性化匹配、节点化推送的全链条线上服务。政策兑现“快而易”。积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打破跨部门联办壁垒,推动人才政策申报整合事项、简化材料、缩短时限。持续扩大“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实现120项专项政策“免申即享”,累计兑付资金超77亿元。

构建协同开放新格局,以“平台友好”让人才更放心。高能级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是地方吸引人才、赋能人才的“亮眼招牌”。昆山市充分发挥平台对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用好高校资源平台。推进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服务保障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建设北京大学昆山概念验证中心等校地平台。挂牌全国首个县域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培基地,推动94家企业与全国38所高校达成联培签约,累计完成联培研究生667名。用好产业联合平台。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聚焦15条重点产业链,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累计认定苏州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64家。实施市场化引才激励办法,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用,对引才荐才成效明显的用人单位、机构或个人给予奖励。用好交流合作平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昆山创业周、清华大学“昆山周”“祖冲之杯”创新创业大赛、人才科创城市行等系列品牌活动,大力引聚创新创业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加强与欧美同学会、留学生组织、著名高校校友会等机构对接联系,设立一批海外工作站点,加快汇集海外创新资源。

激发产才融合新活力,以“创业友好”让人才更省心。创新创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人才、市场等各类主体协同发力,才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和进阶。昆山市既做好“帮一把、扶上马”的关键一招,也做好“加把劲、送一程”的耐心陪跑,支持保障创新创业各阶段。推动创业更有底气。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全链式人才科创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推动各类孵化载体投资多元化、体系网络化、服务专业化。设立总规模各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和引导基金,10亿元的昆玉人才发展基金以及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释放“昆科贷”“昆育融”等科技金融产品效用,打造“昆易融”人才金融路演品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创业更有朝气。实施青年创业“逐梦”计划,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营造更优创业生态。组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导师团,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背包创客”可享受科创孵化空间免费工位。推动创业更有生气。开展“科创咖啡厅”“‘链’上人才”等品牌活动,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和创新人才进行主题分享,为创业者打造碰撞思想火花、共谋创新发展的专属交流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容错免责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打通人才供需新通道,以“就业友好”让人才更舒心。优质的就业环境、充沛的岗位供给、贴心的就业服务,是人才选择城市的重要因素。昆山市坚持发展“速度”与就业“温度”并重,积极构筑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集成就业入口。打造“‘就’在昆山”城市服务总入口,建设高端岗位匹配平台,汇集求职资讯、技能培训等功能,实现求职招聘资讯及时精准推送。积极推动基层岗位扩容提质,提高事业单位和乡镇工作人员应届毕业生招录比例,开发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基层岗位超1500个。畅通就业渠道。持续推进“百校千企”引才计划,每年组织超1000家次用人单位走进60余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并给予来昆求职面试的学生一次性交通补贴,提供大学生就业岗位超5万个。实施高校毕业生“归雁计划”,每逢毕业季向昆山籍应届毕业生寄送“家书”,开展名校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吸引青年人才学成归来。助力就业提升。建好“昆玉”人才发展学院,深化“昆山工匠”培育工程,打造“培在你身边”职业技能培训品牌,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9万余人次,超260家企业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实施“向阳花”充分就业促进行动,常态化运行38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提供全方位保障。

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以“服务友好”让人才更安心。人才引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心比心把人才所需要的服务提前想全、切实做优,才能有效解决人才“引进来”易、“留下来”难的问题,让人才“身留心更留”。昆山市坚持需求导向,以人才体验为重点,用最大的诚意留才、爱才。打造“此身安处”。建设夏驾河科创走廊、昆山智谷小镇、花桥国际创新港和淀山湖北部湾科创带等4个高品质人才社区,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人才会客厅”示范点,合理布局公共服务、生活娱乐和商业配套设施,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构建“优宿优租优选优购”全链式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提供人才公寓1.7万套、青年人才驿站25家。创新实施人才房票政策,累计兑付资金超1.4亿元、惠及人才1864名。打造“此心安处”。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落实市镇两级领导挂钩联系、走访慰问重点人才工作。出台优化人才服务若干措施,高质量运行科创发展服务中心,上线专属“人才码”,高效解决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围绕人才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免费发放各类人才礼遇卡,定期邀请人才参加主题培训、国情考察、人才休养等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34837号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苏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