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常熟:沿着“碧溪之路”阔步走向高水平全面小康
作者:李仲勋 韩 雷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29  点击量:6227 小字号

常熟是一座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一首沈玄的《过海虞》写尽常熟山水之美。

常熟也是一座孕育光荣与梦想的城市、一方创造奇迹与未来的热土。

不管是60年前以“双手劈开千层土,定叫长江通太湖”的气魄,开挖望虞河的艰苦壮举,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敢为人先、大胆实践,闯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管是蒋巷村几十年来在贫瘠土地上建起“全国文明村”的艰难实践,还是20多年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圆梦“全国文明城市”的坚韧拼搏,无不彰显了常熟人民自强不息、 奋勇争先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不仅留在记忆里,更流在常熟人的血液中、刻在常熟人的骨子里,是支撑常熟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站在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重要节点上,新时代宏伟蓝图已渐次展开,新一轮改革浪潮正奔腾而来。新时代的常熟,承载着所有“常熟人”的热切期盼和梦想,逐梦开放再出发新征程,抒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实体经济做优做强 走出高质量发展“碧溪新路”

12月11日23时50分,在位于莫城街道新茂路38号的常熟市一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内,女主播柯柯_baby正在向观看直播的28万名粉丝进行淘宝直播带货。12月12日0时一过,“双12”购物热潮被点燃,在当天柯柯baby的“淘宝直播”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80万名人次,引导成交额达到1500万元。

一大批像“柯柯_baby”这样的主播,在互联网上“吆喝”,把常熟服装城的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也将常熟服装产业推上了直播电商的新风口,开启了常熟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通道。

上世纪80年代初,常熟领风气之先创办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碧溪之路”,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

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常熟琴南乡农民自发开辟“马路市场”,地方政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因势利导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农民市场——常熟招商场,并于2007年更名为常熟服装城。30多年来,常熟始终注重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断推动服装城顺应时代需求改革创新、实现了从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国际商城的跨越。昔日“马路市场”蝶变为销售额达1500多亿元的服装城,带动服装产业的崛起与兴盛,也奠定了常熟经济发展的实体优势。

以乡镇企业起家并谋得发展先机的常熟,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产业,而是把握好当下产业发展态势,抢抓外向型经济发展,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

碧溪,这一乡镇企业的重要起源地,现已成为国家级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曾经以纺织服装、轻工机械为主的产业结构也转型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尤其是奇瑞捷豹路虎、观致汽车两个整车项目的落户,书写了服装城向汽车城的转型故事。

7月1日,沪苏通铁路通车,作为中心站点的常熟站也同步启用,常熟自此跨入“高铁时代”。站在新节点上,常熟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新机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站在常熟站向东南望去,不远处有一片35亩的规划用地。到明年年底,这里将看到高铁新城小型示范数据中心的雏形。作为高铁新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该数据中心总投资20多亿元,将建成国内唯一的冷、热、温数据存储及小型超算数据中心。常熟市城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陆小强说,依托数据中心进行数字产业资源导入、培育产业发展氛围,链接鹏博士电信集团、北京易华录、光大科技以及中科院计算所等一批产业和科研院所落户常熟,共同推动常熟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依托立讯科技等优势企业,加深与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的产业合作,积极布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打造以5G通讯、智能终端、电子信息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导的“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发挥药明康德研发平台、瑞博研发中心带动作用,做强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古里生物医疗产业园、华复医疗器械产业园,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物流物贸产业,加快云杉总部、每日优鲜等项目建设,引进“三通一达”功能总部,推动物流物贸、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全国性的物流物贸枢纽和“五百亿级”物流物贸产业;

大力发展声学产业,联合南京大学、中国声学学会等共同打造“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规划建设声学创新区、声学应用人才培育区和声学制造集聚区,着力培育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四链融合”产业生态圈;

……

新时期的常熟锚定实体经济更优更强的目标,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阔步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碧溪新路”。

生态文明绵绵用力 擦亮山水之城发展底色

“这里是规划的菜园,这里是新建的游园,这里是铺设的健身步道……”常熟梅李镇珍南村党委副书记徐卫英详细地介绍大陆泾的“前世今生”。昔日大陆泾的荒乱杂草、破旧棚架、泥泞弄堂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适宜休憩的乡村游园、清澈靓丽的河道,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番愉悦身心的新景象。大陆泾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纷纷竖起大拇指。

发生在大陆泾的变化,源于常熟“千村美居”工程的建设。常熟在今年初出台《关于实施“千村美居”工程的工作意见》,提出实施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工程,持续推进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时代乡村建设,使全市农村成为提升常熟城市能级的生态“后花园”。

从农村到城市,常熟精描细绘山水之城。秉持“片区开发、产城融合”理念,将城市每个片区都赋予独特定位,在琴湖小镇片区打造地标性公共空间,建设集城市消费、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城市客厅”,常熟“小蛮腰”已流光溢彩;城铁片区沪苏通、南沿江铁路交汇,规划3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悄然崛起,着力打造数字科技产业集聚区和数字生活示范区;南部新城片区依托昆承湖生态优势,倾力打造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和湖滨绿色新城区。

常熟还全力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高铁、524国道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实施,积极对接苏州机场、轨道交通建设,启动“常熟港振兴”计划,着力打造内畅外达、陆水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发展方式在变,城市格局在变,百姓生活方式也在变,但是常熟生态底色始终不变。

常熟城市特色极为鲜明,融山、水、城为一体。1985年,常熟实施“退田还湖”,恢复尚湖1.2万亩水面。从尚湖的变迁中,常熟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敬畏自然、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道理,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该市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使“绿色”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

从尚湖的“退田还湖”到“虞山恢复满山碧绿”,再到“昆承湖生态修复”,常熟每年都投入巨量资金和工程量,实施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生态魅力不断得到彰显。

沿着常熟市区的海虞北路一路往北十几公里,便可直抵长江边的铁黄沙——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铁黄沙原本是常熟境内长江滩地上的一个沙洲,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原本要开发成物流岛的铁黄沙,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提出后,实现了定位的大变化,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长江生态岛。两年封闭保护后,铁黄沙已形成3000多亩绿化带,内部区域植被覆盖率超过95%。昔日无人问津的铁黄沙如今已然成为常熟的一处“网红景点”,许多年轻人专程来这里拍婚纱照。

如今,这座产业厚实、经济雄厚的发展之城,更逐渐成为一座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青山入廓、三湖簇拥”便是对常熟山水城交融生态禀赋的最生动写照。常熟也相继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等称号。

这样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周边城市的老人来此安享晚年。“住在这里真的各方面都很方便。上海的朋友来看我,都说这里好得很,夸我有眼光呢。”常福街道隆盈广场住户张鹤琪说。她退休后选择来常熟养老,还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社区,如今深感自己当初决定正确。

文明创建润泽人心 绽放历史文化名城时代光辉

这是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值得铭记的一刻——今年11月,常熟成功摘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两连冠”,并成为全国通报表扬的33个全国文明城市(区)之一。

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历史遗存,三千年文明兴盛,吴文化赋予了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崇文的灵魂、尚和的气质、雅致的风采。仲雍、言子、黄公望、严天池、钱谦益、翁同龢、曾朴等名士鸿儒灿若星河;虞山画派、琴派、印派、诗派各领风骚;方塔、彩衣堂、脉望馆、铁琴铜剑楼等文脉圣地久负盛名;“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美誉名扬天下。

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厚重的文化作为支撑。常熟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为文明城市铸魂。

走在常熟最热闹的书院街、北门大街、虞山北路一带,能看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古琴艺术馆、翁同龢纪念馆等十余家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形成了图博文特色文化一条街。这些公共文化设施能够在寸土寸金的繁华街区“扎堆”,正是常熟用好用活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奋力推动文明程度走在前列的证明。

常熟在精心呵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还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熟在现有40多个特色文化场馆,以及文化馆、图书馆分馆覆盖全市乡镇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档升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同时打造“虞阅书房”“益家书房”等一批小而精的文化空间,推动市、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实现错位发展、高效服务。与此同时,把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更多地向基层文化服务倾斜,集中力量支持乡镇文艺团队发展和文艺项目创作,依托“百姓戏曲大舞台”“文化惠民村村演”“千场评弹进百村”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浸润无所不在,文明养成潜移默化。走在常熟大街小巷,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对法治的崇尚与向往。位于沙家浜景区的常熟“法与生活”互动体验馆,从“衣食住行”四大主题体现法治、生活、梦想的有机融合,让游客深刻体悟“法在生活中”的质朴道理;在常熟法治雕塑公园,21座雕塑分布于法治之光、常熟历史法治、中国古代法治、世界法治4个主题区,以艺术诠释法治;一条民法典宣传长廊,以“民法典与生活同行”为主题,图文并茂宣传民法典内容……作为全国唯一的普法先进“六连冠”县市,常熟30多年来坚持不懈普法,潜移默化改变。在常熟,法治获得感充盈,法治意识蔚然成风,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全国文明村”常熟市蒋巷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园。这里的老百姓不仅“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2000年,蒋巷村发起读书学习活动,这一坚持就是20年。“读书记笔记已成我们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下一代。”村民蒋振华家的书桌上有一本“读书笔记”,上面工整地记录着今年以来的读书心得。环视客厅,一个老式木质书架上,各类书籍摆放得满满当当。

12月2日,常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阵地在常熟大剧院启用,整合城市展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馆、江南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和志愿者总会等6大平台实践点,构成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学习实践、文化服务、孵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中枢,也宣告常熟文明提升开始了新的篇章。

改革创新向深处行 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走进常熟尚湖镇翁家庄村的第一工园·星尚智造谷一期地块的工地,建筑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建设。这片规划总面积76亩的老旧工业区原址上,将在明年建成16幢高标准厂房及1幢高端人才公寓,未来会引进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行业领域的优质企业。“我们以土地集约利用、促进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为目标,创新打造小微产业园新型模式,着力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第一工园·星尚智造谷项目总经理张荣鑫信心满满,目前,已累计招商30多家企业,涉及自动化、精密模具、环保建筑材料研发等行业。项目建成投用后,将以园内优质企业为基础,为当地带来税收和产值,同时,也将成为引领尚湖镇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迎难而上推动老旧工业小区改革,向存量更新要高质量发展,常熟掀起改革创新阵阵热潮。常熟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发展难题,尤为突出的是土地空间缺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常熟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用存量更新改造推动高质量发展,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了农民住房翻建更新、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更新、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既有建筑更新改造、老旧工业区改造等“五大更新”的探索实践。

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造就高质量发展新支点。今年10月,常熟市举行常熟港开放再出发暨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25周年大会。回首过去的25年,常熟在一片荒凉的滩涂上“挥毫泼墨”,一步步建起拥有生产性泊位59个、综合通过能力超5000万吨的港口,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立足‘做大、做强、做特’,以‘整合、提升、赋能’为主要路径,打造特色产业港、物流物贸港、科技创新港、绿色生态港……”站在获批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25周年的历史坐标上,随着《新时代常熟港发展蓝图》发布,吹响了常熟港开发再出发的号角。

提升高质量发展软实力。常熟把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着力构筑“效率、信用、服务、标准、作风”五位一体营商环境体系,当好“店小二”,争做“优等生”。常熟以企业群众办事“找最少的部门、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时间、交最少的材料”为目标,梳理企业群众以往需“多次跑”“多头跑”事项,通过部门协同、流程再造将需跨部门、跨层级办理的多事项整合成“一件事”,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套餐式“一件事”集成服务,着力破解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的问题。今年9月,常熟从北京捧回“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县(市、区)”的奖牌。

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动能。打开《常熟市“党建惠企·虞路同行”专项行动服务手册》,由多个部门联合提供的9个方面46类164项专项服务一目了然,每项服务都列出了联系人。今年5月,常熟16个市级机关部门党组织与33家民营企业党组织进行“亲商惠企”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市级机关职能优势,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联系和服务。常熟还建立了企业服务红色代办制度,从市级机关部门党员中选聘一批“红色代办员”,每人联系1家重点非公企业,精准收集并切实解决企业各类问题。常熟发挥民营企业党组织书记作用,建立16个民营企业党组织书记微信群,定期收集民营企业发展动态信息,广泛了解民营企业发展诉求。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常熟正在向着更高的目标起跳,努力创造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高度。

■ 本版撰稿 李仲勋 韩 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34837号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苏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