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高质量书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姑苏答卷”
作者:陈雨薇 杨竹一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29  点击量:3877 小字号

进入新时代,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继今年10月16日到姑苏区专题调研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本月3日、12日,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又两度专程前往,围绕姑苏区文化产业和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进行调研考察。

许昆林表示,作为城址2500多年未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古城保护工作尤为重要,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更高自觉、更大合力推进古城保护,突出历史文化延续传承,突出闲置资源高效盘活,突出活力人群有效导入,突出科学合理简政放权,精心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古城可持续发展。

落实新要求,肩负古城保护历史使命的姑苏区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推进古城保护与更新三项重点工作。“古城保护更新工作越往纵深推进,面临的难题越棘手,也越凸显出与高标准高质量的差距。”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黄爱军说,姑苏区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对标借鉴、攻坚克难,通过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跃升,加快构建古城新发展格局,为建设古今辉映历史文化名城作示范。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精准锁定十类重点文化项目

12月下旬,气温骤降,姑苏区人民路上的蓝·芳华文化创意园人气依旧,随处可见来打卡的年轻人。该文创园由苏州古城一片旧厂房改造而成,在遵循原有建筑风貌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改造,同步紧盯产业定位引项目,被打造成集创意、体验、服务等多元素为一体的“影视文艺创业社区”,已入驻蓝朋友影视众创社区、阿兰朵动漫文化、十月猛犸动画制作等180多家文创企业,吸引《致青春》《创想季》《亲爱的、挚爱的》等多部知名影片取景拍摄。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项目,是姑苏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姑苏区委副书记、区长徐刚介绍,姑苏区作为苏州“一核四城”战略之“核”,坐拥姑苏古城,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辖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这些年,姑苏区根据自身特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华贸中心、中信出版、中国电子等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重点项目,建成蓝·芳华等一批主题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成功举办三届苏州国际设计周,获评“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

姑苏区决策层意识到,当下,加快构建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新发展格局,依然离不开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不久前,姑苏区召开古城保护更新三项重点工作推进大会,将“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定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发布《“数字赋能文化强区”姑苏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未来三年,姑苏区将围绕“文化强区”建设目标,全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力争实现2021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翻一番,2023年达到20%。当天,数字文化企业引育项目、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非遗文化传承载体打造项目等首批10类重点文化项目同步发布。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要挖掘自身潜能,做好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这篇大文章。根据行动计划,姑苏区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商业融合。充分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引导老字号、老工艺向高端化、定制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重点推出一批特色网红品牌和拳头产品;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目标,建设一批特色民宿、酒店集群和5A+大景区,激活并整合山水、园林、街巷、院落中的文化基因,继续开发一批诸如“浮生六记”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依托“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推出更有特色品质的文化消费活动和时尚亲民的文化体验项目等,加快古城历史文化与现代经济接轨。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要“招大引强”,撬动产业要素集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产业是姑苏区大力部署的战略产业之一,今年以来该区已先后对接近百个数字经济领域项目,建成投用姑苏天安云谷、苏州网安创新基地等载体项目,打造联实大厦、中科创谷等示范项目,讯众股份、京东智联云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上月底,《姑苏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概念版)和《姑苏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全新发布,提出到2022年姑苏区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00亿元,全区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达到30%以上;到2025年,全区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00亿元,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部完成,软件、信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产业营收要达30亿元。

姑苏区文化新经济平台打造的IP品牌“繁华姑苏”与颐和园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翻开文化产业合作新篇章;智能云通信服务商讯众股份总部基地落户姑苏区芯谷产业园,助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星辉1976产业园、“一带一路”产业园等一批载体加快推进,打造有文化、有品质的文创产业集聚区……近段时间,姑苏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动作频频,“文化强区”蓝图逐渐展露现实模样。

优化城市环境品质

让管理更精细老城更美好

小区入口处配置智能道闸;电瓶车停车棚安装智能充电桩;楼道里安上感应灯;角角落落都有监控探头;污水、弱电管道改造一新……近段时间,经历老旧小区改造的姑苏区东中市49号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这个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古城区典型的老旧小区,由于建成时间长,小区道路、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公共配套设施出现毁损。被列入改造名单后,社区向70多户居民收集改造意见,并以此作为主要依据定制改造方案,赢得居民交口称赞。

优化城市环境品质是姑苏区古城保护更新的又一项重点工作。根据计划,今明两年,姑苏区将持续完善区域功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推动城市更新,加快打造一批亮丽的古城新名片。目前已推出首批3个方面重点项目,包括在三香片、皮市片等10余个重点片区,整治提升三香新村北区等40余个小区的交通安防环境品质;围绕人民路、盘胥路、阊胥路、竹辉路、十全街等5条主次干道,开展街景提升整治;围绕阊门下塘、专诸巷、西美巷等120余条街巷周边,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优化街巷空间、提升街区风貌、增设智能设施,加快探索智慧管理模式。

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城市环境重要组成。“由于文物古迹多、背街小巷多、老新村多、流动人口多等,古城环境维护相较于新建城区面临更多挑战。这些年来,姑苏区在全域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四类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环境提升‘百日行动’等一系列‘扫地’行动,全区环境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提升,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示范城区’。”姑苏区委常委、副区长薛宏坦言,站上发展新起点,对标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古城城市环境提优确实还面临不少现实难点,比如辖区内面广量大的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的环境面貌与基层治理。此外,违建也是制约古城形象品质提升的瓶颈之一,是必须要啃掉的“硬骨头”。

“硬骨头”要如何啃?向先进地区对标学习。“同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通过开展现代化治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等手段,赋予了传统行业和城市发展更大的生机和活力。”薛宏说,姑苏区把上海黄浦区作为对标对接的标杆,组织了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开展学习考察和深入对接。上海在豫园周边的违建拆除以及在黄浦区全域绿化设计、城市管理、“一网通管、一网通办”等社会治理环节上体现出的高标准高质量,彰显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回来后,姑苏区多次研究部署,把这些新理念、好做法融入实际工作中。

面对违建,拿出斩钉截铁的态度和顽强过硬的作风。姑苏区出台《姑苏区违法建设(先行试点区域)专项治理方案》,在先行先试区域开展违建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整治七类存量违建。很快,新市桥码头苏州鸿生火柴厂旧址地块的近1300平方米违建被拆除,拉开了专项治理序幕。该处房屋主体为苏州市控保建筑,是一栋二层西式楼房。2012年前后,在该处经营的商家不断搭建违章建筑。此前,有关部门和属地街道多次督促整改,虽产权人主动配合拆除,但租赁人拒不配合。最终,经产权人委托,姑苏区集中力量对其实施了拆除,释放出控保建筑资源空间。数据显示,今年第四季度,姑苏区已拆违9万平方米,全年累计拆违将达到20万平方米。

面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拿出“绣花”的功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巷管家”是姑苏区金阊街道创新打造的一支综合型管理团队,该团队由职能力量、辅助力量、支持力量和社会力量四部分构成,专门针对试点区域中街路片区的47条背街小巷和10个无物业小区展开工作,进一步延伸治理和服务触角。“这里原本杂草丛生、堆满垃圾,现在成了漂亮的小花坛!巷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领到了一个呼叫器,遇到险情按一按,就会有管家赶过来……”家住中街路片区三茅观巷的“老苏州”柴淑敏表示,新上岗的“巷管家”,让小巷居民感受到了满满的安全感、幸福感。

正如中街路片区这般,被列入首批计划的姑苏区10余个重点片区、40余个小区、5条主次干道、120余条街巷周边,很快也将迎来交通序化、停车增量、环境美化、安防升级和管理提升等一系列新变化。

提升古城景观风貌

更多历史文化名片活起来火起来

11月29日,《姑苏区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利用示范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实施,姑苏区将重点围绕项目首期选取的10处名人故居,启动并完成相应保护修缮工程、文化项目的招商植入和运营。名人故居是姑苏区历史文化底蕴的显著标识。据统计,姑苏区现存的名人故居主要建于明清及民国初期,总计有70余处,涉及名人110余人,其中状元故居有10处。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少名人故居面临保护情况较差、年久失修、文化价值挖掘不足等问题。

名人故居梳理保护工程,是姑苏区古城保护与更新三项重点工作中“提升古城景观风貌”推出的首批重点项目。根据该项工作部署,姑苏区将以2号街坊为重点,围绕“吴门医派、江南丝绸、红色基因”等主题,首批选取10处条件较为成熟的院落作为试点启动保护修缮。同时,启动全区名人故居资料整理工作,排摸姑苏区名人故居产权信息、保护现状等情况,挖掘名人故居历史文化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姑苏区“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发布的重点文化项目中,也提到了历史名人记忆延续工程,通过启动一批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和活态更新利用项目,挖掘一批古城区苏式院落,建设一批特色民宿、酒店集群。“这充分说明,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且各项重点工作环环相扣,哪项都不能放松。”姑苏区委常委、住建委主任徐本举例大儒巷44-52号的潘镒芬故居,原本这里年久失修,姑苏区携手苏州文旅集团,推进其腾退搬迁工作,并进行保护修缮,传统宅院变身“园林式”精品酒店“姑苏小院”,成为一房难求的古城热门打卡地。

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脉络,挖掘再现历史文化遗存价值和功能。根据“提升古城景观风貌”重点工作部署,姑苏区还将启动历史街区文化遗存展示工程,在完成18类、4000余个名城保护对象普查的基础上,梳理完善古井、古牌坊、古桥梁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信息,对外集中展示保护成果;以“一街一特色、一巷一品牌”为目标,以丁香巷、大儒巷两条特色街巷为试点,打造一批最江南的吴地水乡特色街巷,形成新的网红旅游打卡点。启动绿化景观工程,实施100条街巷架空线整治和入地;提升改造18个口袋公园和官太尉河等9条河道背街水巷绿化。

作为姑苏区“一把手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也将进一步提升古城景观风貌。京杭大运河姑苏段长度14.2公里,处于苏州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域。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遗产由5条城区故道和7个遗产点组成,其中有5条运河故道和5个遗产点在姑苏区境内。当前,姑苏区对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创新传承,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姑苏段建设,围绕市运河办全力打造的“运河十景”项目,挖掘姑苏运河故事,将姑苏区范围内最有代表性的点位提炼出来,努力打造好标志项目,加强运河“活保护”,打响姑苏运河文化品牌,把姑苏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最精华的一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时期,姑苏区上下全力以赴推进古城保护更新三项重点工作,同时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冲刺全年经济指标任务、推进征收搬迁扫尾清零、完成民生实事项目等各项工作,加快推动古城振兴,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期盼。

■ 本版撰稿 陈雨薇 杨竹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34837号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苏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