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服务
苏州:从“星期日工程师”到“聚天下英才”
作者:张璇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1-05-28  点击量:3645 小字号

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苏州人利用毗邻上海的优势,以灵活的方式引进上海人才,助力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乡镇企业柔性引才的创新之举。一时间,大批“星期日工程师”穿梭在苏州的小桥流水中,带去了上海国营大厂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创造了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

多年来,苏州一直秉承“星期日工程师”的引才用才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广聚天下英才。

“星期日工程师”促乡镇企业蓬勃

从上海驱车出发,沿京沪高速前行,不到半小时,便驶入苏州市吴江区境内。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星罗棋布,处处彰显着勃勃生机。

这个苏州最南端、离上海最近的地区,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民营企业注册资金首超5000亿大关,数量达到84500余家。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市场经济大门开启,包括吴江在内的苏州各地大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深刻改变了农村经济状况。

而当时乡镇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就是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

“这些兴起的乡镇企业一没有技术,二没有人才,怎么办?就想方设法到上海等发达地区请技术人才进行技术指导。”据吴江区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徐枫回忆,当时是单休,每周只有星期日一天休息,这些乡村的小厂子就会在周六晚上把上海的技术人才接过来,周日下午再送回去。这些技术人才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星期日工程师”。

“‘星期日工程师’优化了智力资源配置,推动了智力、技术、理念、服务的流动,帮助大批中小乡镇企业渡过难关。”徐枫表示。

在苏州最北端的张家港市,提起“星期日工程师”,许多企业家依然心怀感激。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带领村民们致富,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老书记吴栋材集资30万元,在村里创办了永联轧钢厂。买好了设备,安装好,开工第一天,一根钢筋都没轧出来,只出来了2根歪歪扭扭的废品。

“当时就是泥腿子办企业,白手起家,没人懂技术,图纸都看不懂。”永联村经济合作社社务管理部主任蒋志兵回忆,后来村里请来“星期日工程师”,解决了技术难题。第二年,轧钢厂净赚200万元,永联村一跃进入张家港10个富裕村之列。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苏州从周边不少城市引进了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仅从上海引进的“星期日工程师”就成千上万。每逢周末,这些人就从上海等地赶到苏州的各个乡镇企业,指导生产、传授技术、培训工人,有的“星期日工程师”还自己动手,为企业改进设计、改造设备,许多“星期日工程师”的技术创新成果被移植到苏州乡镇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星期日工程师’可谓是苏州引才工作的第一步,这是乡镇企业柔性引才的创新之举。”苏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有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从偷偷摸摸到光明正大

最开始,“星期日工程师”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为了表示感谢,企业会向“星期日工程师”提供一些土特产或生活补贴作为报酬。但当时的中国,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人才是单位、部门所有制,不能自由流动。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能不能在业余时间兼职?业余劳动的收入是否合法?这些问题都有着很大争议。倘若被单位知道,极有可能引来“日公夜私”“搞技术投机倒把”的批评,甚至挨处分。于是,“星期日工程师”总是“偷偷来,突击干,悄悄回”。

直到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允许科技干部兼职,从而开了“智力柔性流动”的先河,科技人才冲破了框框,在更大天地里发挥才干。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党中央拉开了长三角地区新一轮经济协作发展的大幕,鼓励优质智力资源跨省流动,“科技人才兼职”在更大范围内被认同。“星期日工程师”也从幕后开始走到了台前,光明正大地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

随着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1995年,苏州提出引进“柔性人才”战略,鼓励各类人才以多种方式来苏就业创业。苏州各地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加强了与“星期日工程师”等各类人才的对接联系。一时间,技术交流、咨询服务、经济合作蔚然成风。

常熟市千斤顶厂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不少老员工都记得当时一直有上海的老师傅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交流合作更加频繁。“那会儿我们跟上海千斤顶厂、上海电器成套厂等都有合作项目,上海的老师傅经常会到我们厂里常驻一段时间,有时候一来十几个人,跟厂里的员工同吃同住,一起攻关。”70多岁的常熟千斤顶厂原副董事长陆建国至今还记得不少熟悉的上海老师傅的名字。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昔日的“星期日工程师”,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成为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但苏州对人才的渴求,永远不会停止。“星期日工程师”留下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正在创新中传承和加码。

站在苏州高铁新城紫光大厦上面远眺,整个苏州北部,尽收眼底:飞驰的京沪高铁将国内顶尖的技术和资本汇聚于此;国家级众创空间,热闹非凡;肤色各异的人才聚集在国际人才社区……来自荷兰的马丁说:“我喜欢苏州,在这里工作、生活都很舒适。”

发展日新月异,引才用才格局也在不断刷新。如今,苏州引才用才的目光不只局限在上海等周边地区,而是放眼全球,用最大限度和最具诚意的政策吸引人才。

实施万名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开展顶尖人才(团队)引领攻坚行动、设立“苏州科学家日”、发布“干将铸剑榜”……苏州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探索引才育才新机制,推动人才、资源、要素更加自由流动。

每年7月定期举办、累计邀请2.95万名高层次人才、携带2.92万个项目到苏州实地考察和洽谈对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已成为苏州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一大批专家、学者、教授乃至院士级科学家通过这一平台来苏州创新创业,使苏州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将全球人才库“变成”自己的人才库,影响、带动甚至激活着苏州的相关行业。

此外,苏州围绕引才主业,推出全新引智平台。举办“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设立新一批国际创客育成中心,全域拓展招才引智渠道。持续优化“校园苏州日”系列活动,通过城市推介、校园招聘、产学研对接、青年群团活动等“集约式”引才,打造苏州对接国内名校人才科创资源的重要平台。

从借智上海到广聚英才,苏州正张开双臂,以人才集聚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策源地,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强助力。(张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34837号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技术支持:苏报融媒